(出状况的F-35 来源:网易 )
朋友们,今天聊一下F-35。
据环球网援引美国“战区”网站当地时间8月26日报道,关于美国空军一架F-35战机今年1月在阿拉斯加州艾尔森空军基地坠毁一事,美太平洋空军8月25日发布的报告称,坠毁的根本原因是液压油受水污染,导致起落架结冰。这起事故导致美国空军损失近两亿美元。高昂的损失,奇葩的原因。
回想一下,这架号称“史上最昂贵战斗机项目”的西方明星武器,近年来似乎得了个什么慢性病,时不时就出点状况。为啥呢?
▮黑色档案:近期重大事故盘点
要想知道病根,还得多看病历。F-35的“病历本”这几年可是写得满满当当。
先说个去年的案例。24年5月28日,新墨西哥州的阳光一如既往地毒辣,阿尔伯克基国际机场上空,一架崭新的F-35战斗机正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厂起飞,准备交付给军方 。那姿态,帅!工业美学的巅峰。然而,还没等地面上的人们鼓掌欢呼完,这架“闪电II”(代号)就像一只折翼的金属巨鸟,一头栽向地面,随即化作一团翻滚的巨大火球和冲天黑烟。飞行员虽然成功弹射,但身负重伤。
朋友们还记得2023年9月那出“群众寻找僵尸飞机”的闹剧吗?一架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35B战机在南卡罗来纳州上空出事,飞行员弹射逃生后,这架价值上亿美元的飞机居然……就那么自己飞走了!它开启了“自动驾驶+隐身”模式,在雷达上一度消失得无影无踪,搞得五角大楼急得在社交媒体上发“寻机启事”,拜托广大人民群众帮忙找。结果,一天后,残骸才在几十公里外的田野里被发现。隐身技术居然对“自己人”起作用了,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
再往前看,2022年12月,德克萨斯州沃斯堡海军航空站,一架F-35B在进行垂直降落时,突然像个喝醉了的醉汉,一头杵在跑道上,起落架应声折断,飞机在地上打了好几个“芭蕾旋”才停下。事后调查发现,问题出在发动机的高压燃料管上,振动超标导致故障。尴尬。
最离奇的,就是本文开头新闻里提到的那一起事故。调查报告说,是因为地勤人员使用的液压油里混入了水分,在阿拉斯加的严寒天气下,这点水结了冰,直接把起落架的液压系统给堵死了。新闻里说飞行员成功弹射,只受轻伤,但战机完全损坏,给美国空军造成了约1.965亿美元的损失。
从这些案例不难看出,F-35的事故原因五花八门,既有核心部件的设计缺陷,也有匪夷所思的维护乌龙。它的脆弱性,绝非单一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难题。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F-35的设计原罪
任何产品的毛病,追根溯源,往往都能在设计图纸上找到答案。
F-35的野心太大,它试图用一个平台,满足空军(F-35A)、海军陆战队(F-35B垂直起降)和海军(F-35C舰载)三个军种截然不同的需求。这种“三合一”的设计理念,直接导致了其结构的极度复杂化,也为日后的种种缺陷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代码里的“幽灵”:挥之不去的软件噩梦。
F-35被称作“会飞的计算机”,其机载软件代码超过800万行,比航天飞机还复杂。然而,代码越多,BUG越多,这几乎是程序员世界的铁律。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和政府问责局(GAO)的审计文件曾多次指出,F-35的软件系统存在数百个未解决的缺陷。这些BUG小到影响显示屏操作,大到可能导致传感器数据失真、武器系统失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正开着车唱着歌,导航突然开始胡说八道,仪表盘时亮时不亮,这是何等的“卧槽”。飞行员在万米高空面对这种情况,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娇贵”的心脏与“一碰就掉”的皮肤。
F-35那台普惠F135发动机,是人类航空史上的杰作之一,但它也有可靠性问题。国防部的报告曾批评其某些关键部件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远低于设计标准 。而比发动机更“娇贵”的,是它那一身昂贵的隐身涂层。这层涂料是F-35能“隐身”的关键,但极其脆弱。很多消息披露,F-35在进行超音速飞行时,机身产生的巨大热量和应力会导致涂层出现鼓泡甚至剥落 。这个问题严重到被列为“第一类缺陷”,也就是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或人员伤亡的最高级别缺陷。这意味着,F-35轻易不敢长时间超音速飞行,否则就可能从“隐身战机”变回“裸奔战机”。那么,隐身战机的实战价值,就显得名不副实了。这层皮肤的维护也极其复杂,稍有刮擦就得进恒温恒湿的专业厂房里“补妆”,大大降低了出勤率。
▮“人”的问题:当“过于先进”遇上凡夫俗手
F-35的极度复杂性,对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构成了空前的挑战。
对于飞行员来说,他们需要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座舱里,处理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数据洪流。当软件出现BUG,或者某个硬件突发故障时,飞行员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恰当判断。有时候,这对飞行员来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3年9月那起著名的南卡罗来纳州“群众寻找僵尸飞机”事件当中,那架F-35B在雷暴中遭遇电气故障,驾驶舱的主显示器和无线电全部失灵。飞行员在信息隔绝的恐慌中,误判飞机已失控,自己弹射逃生。结果呢?这架飞机在自动驾驶仪的控制下,硬是又飞了近100公里才坠毁。
对于地勤人员而言,维护F-35简直是一场噩梦。前面提到的阿拉斯加液压油结冰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架飞机的每一个零件、每一滴油液、每一次系统检测,都要求近乎完美的精细操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隐身涂层的维护更是“手艺活”,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技师耗费大量工时来完成。在美军人员短缺、经验传承出现断层的今天,要保证庞大的F-35机队得到妥善维护,其难度可想而知。
▮尾声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美国军方一直在试图对F-35进行“亡羊补牢”式的修修补补,但其效果有待观察。
F-35的“故事”其实有另外一层启发意义。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在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超级项目”?
我们渴望拥有最强的性能(个人能力)、最酷的外观(个人形象),但同样会遭遇意想不到的“BUG”(失误)、系统性的“缺陷”(知识短板)和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环境、时代的变化)。
重点在于,遇到问题,是怨天尤人,还是冷静地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改进?
朋友,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让你对这个世界增加了一点点的了解,或者给了你一丝丝启发,不妨动动手指,把它分享给更多好友。毕竟,互相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能给予彼此的最棒的帮助之一。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无限快充
658金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