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8500年前,齐鲁大地上逐渐形成了东夷族群。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东夷的势力逐渐扩大,尤其是在大汶口文化的时期,东夷的影响力迅速扩展到南北各地,东至海滨,北至渤海,西至中原,南至江淮,成为上古时期中国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东夷诸多族群中,最为显赫、历史渊源最长的要数“嬴族”。根据史籍记载,嬴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帝时期,并且延续了夏商周三代的统治,直至秦二世之时。这个家族的历史,跨越了超过两千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的长久传承。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嬴姓最初由伯益所起。帝舜时期,伯益以擅长驯养鸟兽为世人所知,舜帝因此赐予其“嬴”姓。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伯益是因为居住地在“嬴”地而得姓。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表明嬴族的诞生在此时得以确立,伯益成为了嬴族的首任族长。
作为嬴族的开创者,伯益不仅在舜帝朝中担任了重要官职,还辅佐大禹成功治水,成为了帝舜的重要谋士。除此之外,史书记载伯益还参与了攻打三苗的战役。现代考古学家在安徽蚌埠发现的“禹会村遗址”也可能是史书中“涂山之会”的发生地,这一会盟大致是为了联合东夷军队对抗湖北天门地区的三苗势力。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就意味着伯益与大禹之间可能有着深厚的政治联盟,这也为后来的政治变动提供了些许伏笔。
展开剩余70%在大禹继位之后,原本计划将皋陶立为继承人,但皋陶早逝,最终大禹选择了伯益作为继承人。在禅位给伯益后,这一政治决策也进一步加深了大禹与伯益之间的合作关系,暗示着可能存在政治利益的交换。然而,夏启的崛起却给这一局势带来了变数,夏启并不希望伯益继位,最终驱逐了伯益,开创了夏朝。战国策中的一段记载提到,夏启可能借助权力斗争将伯益排挤出去,“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这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阴谋的种子。
尽管如此,夏朝并未能彻底消灭嬴族,反而嬴族逐渐在权力更替中臣服于夏朝。随着历史的发展,商族逐渐取代了夏朝的地位,商朝的形成与东夷的关系复杂,尤其在甲骨文中记载了武丁妃子妇好曾攻打东夷的事宜。商朝中期,东夷与商族矛盾激化,商纣王时期,东夷的压迫成了周人崛起的导火索。而商族与嬴族的关系则较为稳定,尤其在商朝晚期,嬴族与商朝保持了铁杆盟友的关系。
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而嬴族与周朝的关系也有所变化。周武王去世后,周公东征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嬴族曾参与其中,这也促使了嬴族的西迁,并最终形成了后来的秦国。周朝的政策是将有潜力的敌人分散并削弱,因此嬴族的西迁不仅意味着秦国的崛起,也使得周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嬴族的后代中,最为显赫的便是赵国和秦国。赵国的创建与嬴族的历史息息相关,尤其是嬴族的飞廉,他的儿子恶来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表现卓越,季胜则没有参战,他的后代最终建立了赵国,并成为与秦国相抗衡的强国之一。而秦国,则由恶来后代的秦非子所建立,秦国历经数代的发展,最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统一了中国,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嬴族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也随之消失。尽管嬴族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褪色,嬴姓却依旧存续于世。如今,嬴姓后裔虽然不再是显赫一时的贵族,但它派生出来的姓氏仍然影响深远,且遍布全国。
总的来说,嬴族作为一个曾经横跨数千年的庞大家族,虽因秦朝的灭亡而消失,但其历史和文化却深深烙印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记忆中,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部分。
发布于:天津市658金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